Tel: +852-2671-8918 Email: egc@netvigator.com 建議採用Chrome或Firefox瀏覽

城市樹木在建築工地裡的保育.

城市樹木在建築工地裡的保育

Sammy Au 歐永森

CAA中華樹藝師公會 會長

ASCA 美洲顧問樹藝師學會顧問樹藝師號RCA#497

IACA 澳洲顧問樹藝師學會顧問樹藝師號ACM 0412011

ISA 深樹藝師/註冊攀樹師號 HK-0174BT

ISA 認證 “樹木風險評估員”

ISA HK/China 執業樹藝師號 IPA-010908

SCMN 專業調解及談判學會註冊調解員號CM-0044

引言:

 

 這是繼以前在 “臉書”(Facebook) 已發表的有關樹藝技術文章的連續, 最好先看完這些文章才看下去, 因為互有相連。 樹藝知識与其他很多綠色知識不同, 基本上都是互相連扣的, 很難只講一塊而不帶上其他, 這也是樹藝行業的特色。

 

 建築工地裡的樹木保育, 可能是目前大中華地區裡面鬧得最熱哄哄的話題, 有些也趨向情緒化和抗爭性。 這個不光是過去的香港, 目前的台灣, 也有在剛開始的中國大陸。 總之, 砍樹變成了一種罪行, 搬樹等如變相謀殺。

 

 本文是以一個資深執業的顧問樹藝師所應持的專業態度, 用科學知識和國際經驗, 把樹藝學裡面所提倡建議的處理方法, 系統性的持平寫出來, 以供各屆人仕討論參考, 反趨賜教。

 

土地開發, 從傳統角度來看, 是可以發展經濟、 促進就業、 推動社會向前走, 本來是一件好事。 土地不開發, 我們可能會停留在鄉鎮年代, 找醫院可能會花一個小時, 上大學可能要座一整天的火車。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發展土地又是否要妄顧環境、 破壞生態、 傷害當地居民感情, 把所有老樹大樹盲目拔掉, 只為GDP而服務, 為當地政黨創造政績呢? 這個目前在很多第三世界國家裡天天發生, 嚴重的考驗當地人民的智慧。

 

 本文不在乎討論誰是誰非, 這個只會沒完沒了, 反而只從科學角度去尋找共贏, 用西方國家過百年的做法作藍本, 用人家成功的經驗來參考, 從技術方向去提出工地樹木的保育方法。

 

****************************************************************

 

要開始,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般的建築工地, 是如何進行操作的。

 

普遍來說, 建築工地的工序步驟, 包括以下幾點:

 

1.     工地整理 (Site clearance)

 

這個是任何建築承包商進場後, 第一件要做的事情。 

 

建築發展有很多類型, 有在原來已經有舊建築結構存在, 而需要拆掉重建的, 例如城區房子翻新; 有在原始荒野開辟新加建的, 例如高速公路穿過原野; 也有在原來生活小區裡增加設施的, 例如把公園改成停車場或游泳館。

 

承建商進場後通常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按照設計圖紙上的要求, 把計劃需要保留的保留, 拆掉推掉的弄掉。  承建商其實也是為發展商打工, 也要考慮成本, 一般都不會傷害到計劃以外的物件, 因為多搞也要額外花錢; 除非是逼不得已或貪圖方便, 不然也不會做多餘的事情。

 

很多時候, 在原來的工地上, 巳有大樹老樹的存在。  如果設計圖紙說要把它們拔掉推掉, 承建商也只能奉命而為, 不能抗命。

 

2.   初步平整土面 (Initial grading)

 

在把不願意保留的物件 (包括植被、舊結構等等) 鏟掉清掉後, 下一步要進行的, 就是初步土面平整。

 

按照整個建築設計的要求, 各部份的土面高度有可能被昇高或降低。  高速公路或鐵路有坡度的限制, 基層土面必須推平壓實到某些要求。  今天的高樓大廈一般都設有地下停車場, 挖土建造可能會改變地下水位。 

 

推開挖出的泥土, 一般就放在附近, 所以又把原來存在的鬆土也一併壓實, 令整個建築範圍內的鬆土面積不斷減少, 不利於日後樹木種植的發展。

 

有研究指出, 被重型機器壓實過的原土, 其顆粒結構完全改變, 裡面的水、氣空間會大量消失, 要其自然復原 (經菌類、植物根系、掉下有機物作用等等), 可能需時百年以上; 而在建築過程後添加有機物去把它修改, 也只能有部份幫助, 因為在一年之後當有機物被消耗掉以後, 它又會回到從前被壓實的樣子, 只保留多一點的空隙而已, 要看看種下的植物根部能否如此適應, 後果可謂嚴重。

 

此外, 因挖土而改變了地下水位, 可能會影響到某些現存的大樹老樹的吸水能力, 改變了整片土地的濕潤度, 增加了日後澆水的次數, 增加了管理成本。

 

3.   管線鋪裝 (Utilities installation)

 

現代城市裡的管線鋪裝, 一般都埋在地下, 很少會架上半空, 因為除了有礙整體城市觀瞻, 也會為交通、 光管招牌、 街燈路標等等的設施帶來不便。

 

管線鋪裝一般包括水管、 電線、 光纖、 下水道、 煤氣管等等, 普遍為了節省工程費, 會集束的裝在附近或一起, 共用一條坊道, 直達某個指定地點後, 才出土往上作出擴散。

 

安裝地下管線, 一般涉及挖土開坑。  如果旁邊種有大樹老樹的話, 則其根部可能會因此而受傷。 

 

如果只採用大型機械去開挖的話, 可能樹木的地上部 (樹冠和樹幹) 會因碰撞而受到破壞。  如果為了管線的快速安裝, 不管挖坑遇上的樹根是大或小, 統統勾掉拔掉的話, 所造成的損害, 可能令樹木日後難以健康生長, 甚至導致大樹日後在風雨中翻倒, 後果嚴重。

 

4.   最後平整 (Final grading)

 

當所有該埋的管線都安裝好以後, 放在旁邊的一堆堆挖出來的原土, 又要重新被推回坑道, 以恢復和達到設計藍圖裡要求的平整度。

 

在某些工地裡, 譬如說是公園或生活小區, 有時候為了景觀的需要, 可能要從外面買土進來, 堆高造小山; 在某些設計裡, 可能會要求挖土造水池。  這些土的再搬來搬去, 都要使用重型機器和車輛, 而這些機器車輛的履帶和輪軚, 都會把經過的土地壓得死實, 不利日後在這裡樹木的生長。

 

更甚的是把工地裡多餘的土, 隨便的平攤在現存的樹林土面上, 填高推整也罷; 或當工地填土不夠用的時候, 乾脆挖土直挖到樹幹旁邊, 連根帶土都用來填坑, 連外面買土的錢都省掉。  這樣子做, 會對現存的樹木造成極大傷害, 而樹木受傷的後果, 可能要幾年才陸陸續續的浮現出來。

 

5.   地上部結構和道路鋪設 (Ground structures & roads)

 

當最後土地高度都調整好以後, 道路和地面設施的建設可以開始了。

 

地面建築的類型非當多, 一般高大的建築物結構, 是需要先為地基打樁的, 而打樁又需要搬進大型機械和找地方安放樁條, 統統都會把地上的鬆土壓實, 不利於日後樹木的生長。  建大房子是需要很多建築材料的, 統統都要找地方放保儲存, 而放過的地方也都就壓扁了。

 

建築過程所產生的廢料, 例如木材、塑膠和紙張, 一般都會在工地裡就地用火燒掉, 而焙火所產生的高溫, 可能會灼傷旁邊的樹木, 也會把燒過的泥土磚狀化。  不能燒掉的垃圾, 例如磚頭、化學材料、水泥渣等等, 一般就地挖坑埋掉, 而這些廢料, 可能會在日後隨著雨水或地下水, 滲透和改變附近泥土和水源的pH值, 增加有毒金屬含量, 不利於樹木的生長。

 

道路建設, 一般需要先建好堅固的路基, 使用重型機器到處跑, 是無可避免的事。  而鋪設路面採用的一般是瀝清油或混凝土, 用隨便一種都對樹木的生長是有弊無利, 有得有失。

 

6.   園林建設 (Landscaping)

 

當所有的建築項目都到達了尾聲的時候、 當房子、道路、所有硬件設施都完成蓋好以後, 顯現在眼前的, 會是一項項的人為結構、殘餘剩下的原來植被、和一片片的丟空黃土地。 

 

很少的建築項目會就此結束, 因為社會大眾難以接受;所以接下來的, 就是要開始園林建設項目, 一併把剩下來的殘局收拾, 包裝起一個賣相, 起碼在售賣或轉交的時候, 能像一個樣。

 

在園林建設中, 樹木是一個重點。  細想馬路、大學、醫院、生活小區、公園等等的綠化帶裡, 是沒有樹木的, 誰能接受?  在一般的園林工程合同裡, 保養期只是一年左右, 然後轉交下一手。 而樹木的衰敗到死亡倒塌, 可能會長達三到五年, 或且更長。

 

問題現在出在這裡。  當園林合同完成後, 死的乾脆換新; 慢慢衰落的大樹老樹, 剪剪枯枝或噴噴葯就可以。  只要交貨那一天沒事不倒, 那就可以去拿保固金; 以後的事, 祝君好運就是了!

 

廣東人有句俚語: “黑狗偷吃, 白狗當災” 。 來接下一手的管理部門, 在樹木的管理上, 可能真的需要很多 “好運”, 才能不捱棍子。  目前很多城市的環保人仕, 天天罵的就是樹木管理。  罵的從風吹倒、樹洞太小、 土面鋪滿水泥瓦面、搬移後死掉的 … , 但有多少這些, 是接手過來的管理部門自己造成的?  公平嗎?

 

有見及此, 西方國家城市一般把樹木保育和設計種植, 從園林系統裡獨立分割出來, 由專科處理城市樹木的資深 “樹藝師” 來主持, 對樹木的生、老、病、死、來全權負責。

 

再談, 要談一下現存樹木在建築工地裡面, 是怎樣受傷和受到破壞。

 

這裡包括:

 

1.   樹體地上部的損壞

 

由於這篇文章是純文字, 沒有圖片, 不然可以把情況解釋得更清楚。

 

建築工地裡面採用的機械是包羅萬有, 從運送材料的大卡車、搬吊材料的大門吊、打洞挖坑的挖土機、到推整泥面的推土機都有。

 

眾多的建築機械當中, 以挖土開坑時候團團轉的挖土機 (台灣叫 “怪手”), 對樹木地上部的破壞最為嚴重。  這種機械的作業半徑大, 而工作距離与樹木的高度相近, 如果它旁邊有大樹小樹的存在, 只要給它隨便一碰, 樹木只能自嘆命苦, 逆來順受了。

 

樹木受傷的方法有斷枝、枝乾撕裂、樹皮擦破等等, 隨便一種都會產生傷口, 而傷口就是招引病虫害到臨的請柬。  病虫害進入樹體會引起腐朽, 腐朽會引起樹體結構有缺陷,有缺陷的樹體會斷枝倒塌。

 

大面積的樹木傷口, 使用噴葯是沒有長遠效果的。  反過來看, 如果光噴藥施肥就會令樹木回復 “健康”, 城市裡搬來搬去的樹木就不會死亡或倒塌, 溫室裡的栽培技術就可以用到大田裡面吧。  但放在眼前的事實, 又是如何?

 

研究指出, 樹木傷口的修補, 只能靠 “創傷板隔化”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Decay in Tree, CODIT) 來進行, 噴葯完全沒有長期效果, 胡亂施肥也只會燒根, 適得其反, 不用更好。

 

2. 根系受到机械損害

 

根系直接受損, 主要是由挖坑放裝管線的時候造成。

 

建築挖坑一般會採用挖土機。 這些機器的勾斗, 在開挖的過程中, 往往會撕裂扯斷所遇到樹木原來分佈在表土裡面的根。 如果拉斷的是吸收根 (Absorbing roots) , 樹體會失去部份吸水吸肥的能力。 但如果拉斷的是固定根 (Anchoring roots) 的話, 樹木便難以站穩, 在風雨中容易倒伏。

 

挖根越是接近樹幹, 對樹體的傷害也就越大, 因為弄傷的根會越粗越多, 而樹根的分佈可以達到樹冠滴水線以外。

 

被勾掉扯斷的樹根, 由於傷口並非光滑平整, 樹體自我修補使用的 “創傷板隔化 CODIT”, 過程也難於進行。 挖後裸露出來的受傷根系, 也容易風乾死亡。

 

樹木根系受傷, 一般會馬上呈現在地上部的部份樹冠枯乾死亡 (Dieback), 但其潛在危機, 乃在受傷根系可能會產生病害腐朽 (褐根病?), 幾年以後, 毫無警告的令大樹倒塌, 造成意外。

 

2.   泥土壓實

 

在建築工地裡, 機械的滾動、 車輛的經過、 材料的擺放、人員的走動等等, 統統都有機會把下面原來的種植土壓實, 不利於日後樹根的生長。

 

理想的樹木種植土, 裡面的泥土空間 (pore space) 比例, 應佔整體容量約 50 % 左右。  這空間裡面是充滿了氣體和水份, 供樹根使用。  樹根呼吸需要的氧氣, 和排出來的二氧化碳, 也是通過此泥土空間, 滲透交換到大氣層。  雨水和澆水, 連同泥土裡面的無機鹽份, 也是通過此泥土空間抵達樹木根部, 讓其吸收。  鬆動的空間, 也讓根系能夠自由發展, 讓吸收根和固定根使伸延擴展, 讓樹木健康生長, 安全固定。

 

如果這泥土空間被壓實壓扁的話, 麻煩來了。  除了以上的正常樹根生理活動不能進行以外, 呼吸所排出來的廢氣, 無法滲出土面, 樹根會自我慢性中毒; 澆水進不來, 只能停留在土面, 樹根吸不了水和肥; 根系在實土裡受壓受逼, 難以擴展作出固定。  結果是導致根系自然染病 (褐根病?) , 和慢慢收縮死亡, 從而樹木整體健康受到影響, 最終斷枝倒塌。

 

泥土壓實, 是樹木的無形殺手, 其影響往往在工程完成後數年間之久, 才逐步浮現, 而被壓實壓扁的泥土, 往往是無葯可救, 算是加添覆蓋物等等, 也只能稍有幫助, 難以完全解決問題, 可謂後果嚴重。

 

3.   土面改動

 

在建築過程中, 由於設計的需要, 往往把原來的土面昇高或降抵, 以方便安放種種的結構 (道路、房子、管線等等), 來達到開發目的 。  改變土面水平高度, 會對原來在當地的種樹, 帶來一定影響。

 

如果設計要求是要降低土面的話, 就等如要把當地的樹木根系挖走。  如果挖土的範圍越是接近樹幹的話, 則對樹木的影響就越大, 因為可能某部份的固定根都要被挖走, 情況會比挖坑安裝管線更為嚴重, 挖走的根系會更多。  挖土後, 因為土量減少, 原土的儲水能力也會相對減少。  被切面會變成一個快速排水口, 如果不馬上修補, 那邊的根系也會容易風乾死亡。

 

如果要求是填土昇高的話, 就等如上段所述的制造 “泥土壓實”, 把原土的土隙空間壓扁, 不能透水透氣, 防礙根系伸展, 令樹木難以健康生長。

 

改變土面水平, 對工地原來已有的樹木是另一種無形傷害。  好像 “泥土壓實” 一樣, 惡果一般不會馬上出現, 而是經過數年時間, 樹木的健康會慢慢走下坡, 枯枝會越來越多, 根部不停發病, 地上部的病虫害不斷發展, 而樹體最終死亡倒塌。

 

4.   制造單邊樹

 

“單邊樹” (Edge tree) 是指當一整片樹林被砍伐開發的時候, 刀口餘生殘留剩下在邊邊的一條樹木帶。

 

原始樹林裡樹木的生長, 由於高密度和樹冠互相搶光的關係, 樹幹往往是不產生 “幹粗收窄” (Taper) 來抗風, 而是靠樹冠頂部的緊密連扣, 使經過的風只能在樹冠滑過, 不能吹抵樹冠下部, 造成枝幹扭斷。

 

當樹林被開發砍伐的時候, 這個完整的樹冠風力保護系統, 便完全受到破壞, 從任何一方砍伐樹木進去, 這個原來的樹冠保護傘將被打開, 招風進來。 好像一個圓球被砍開變成一個半球, 強風可以從打開的位置進入, 從下而上的, 對樹木造成破壞。

 

“單邊樹” 由於是首當其衝, 往往第一片被吹斷扭曲的就是它們。  如果旁邊有公路鐵道、房子電桿等等設施的話, 很容易會發生意外。

 

另外一點, 就是“單邊樹” 在原來的樹林裡面生長, 由於上面樹冠層是幾乎密不透光, 所以其樹幹皮層, 一般長得比較單薄, 不耐日照。  但當樹木被砍伐以後, 陽光可以直接照射到 “單邊樹” 的單薄樹皮層上面; 一是可以產生高溫把其灼傷, 二是制造冷縮熱漲把其形成破裂, 而這兩個動作都可以制造傷口, 從而招引病虫害發生, 繼而在內部制造腐朽, 令樹體結構出現種種弱點, 從而斷枝倒塌。

 

當知道建築工程是如何進行, 和現存樹木是怎樣受到破壞之後, 下一步就是該當如何去保護這些樹木。

 

對大部份的發展項目來說, 要在整個工地裡保留每一棵現存樹木, 可能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  比方說, 要建一條高速鐵路, 不可能為了保留一棵大樹而急轉彎; 建醫院也不能為留住幾棵樹而少建一只角; 如此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些時候, 如果只為了保存某些樹木的存在, 而令建築成本猛烈上漲, 或是建成後達不到目的, 那倒不如不建也罷, 無須勞師動眾, 然後賠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來說, 建設規劃 (Planning) 這個階段非常重要, 而規劃階段理應察覺到工地裡面, 有否需要重點保留的樹木存在; 有的話就需要交送 “城市公眾樹木保育委員會” (Public Tree Board) 裡討論和取得支持, 才好進行最後規劃。  如果是缺少了這一步, 漠視一切而先斬後奏的話, 可能會觸怒當地民衆, 令抗議之聲此起彼落, 引起政治事件, 使建築過程停滯不前, 耽誤進度而增加成本, 結果會令所有人都變成輸家。

 

在西方國家的建築規劃裡, 如果工地是有樹木存在的話, 第一個進場的一般是測量師, 來厘定工地面積、地形、現有結構設施等;  而第二個進場的會是樹藝師, 來記錄現有樹木的位置、大小、健康情況、結構安全和價值。

 

在取得所有樹木資料後, 樹藝師需要參照建築計劃, 看看有多少樹木將會防礙未來建設工事的進行, 對其作出原地保留、搬遷、修剪或移除的建議, 以報告形式寫出, 交往有關方面作出審批。

 

在原地保留方面, 樹藝師理應保存健康良好、結構安全、壽命還會長久 (Life expectancy) 的樹木。  因為保留一棵健康不良、結構危險和準備死亡的老樹, 這樹可能因為建築過程而變為更加衰敗。  而到建築完成以後, 老樹可能已經奄奄一息, 準備倒塌, 不鋸掉都不行。  對移除樹木工程來說, 在建築工程開始之前來做, 會比所有結構設施都完成以後才做, 絕對是便宜和方便的多, 因為不怕損壞設施。

 

在選擇如何保留現存樹木之時, 樹藝師理應作出全盤考慮, 要為樹木的保留價值、 護養成本、和日後在建築完成後的生長適應能力, 作出公平公正的技術評估。  如果碰到的是古樹名木, 更要考慮當地民衆的思想感情,人文歷史, 要憑自已擁有的國際經驗、技術知識和指引標準、來作出判斷建議, 再把報告送交 “城市公衆樹木評議會” 裡, 作出最後決定。

 

當在碰到不能保留但可以搬遷的樹木的時候, 樹藝師也要考慮這樹是否以遷移。

 

樹木的遷移方法, 有某些的國際標準可循, 最常用的是 ANSI A300和 BS 3998, 一般都要求土球的直徑, 要達到樹木胸徑的10倍左右。  所以在考慮移植大樹老樹之前, 必須同時考慮到機械、道路、和搬遷成本的配合。  另外一個重點考慮, 就是新種植點對日後移植樹木的生長適應, 這裡會涉及光、溫、濕、水、肥、殖料、病虫害和風力的評估, 不能隨便。

 

如果在小心衡量過所有因素以後, 發覺移樹並非是最可行的方案的話, 樹藝師則必須考慮其他選擇, 例如少量改變建築設計去保留此樹、 對大樹作出適量修剪、或是把它干脆砍掉。

 

不能移樹而硬著頭皮去移, 到頭來會招惹麻煩多多, 例如搬樹土球太少而大樹不活、過量修剪導致嚴重病虫害發生、被移的大樹不適應新的生長環境等等, 結果還是大自然來決定成敗, 而不是人。

 

當工地裡的現存樹木, 經樹藝師小心評估過以後, 發覺其不能原地保留, 不能被移往其他地點繼續生長, 又不能改變建築設計去保存的話, 剩下的唯一選擇, 就只有是把它移除, 雖然這是每一位樹藝師都不願意見到其發生的事情。

 

移除樹木的工作, 應該在建築工程開始之前完成, 因為現場的工序限制較少, 和成本相對較低。  砍樹的時候, 必須留意其過程是不會傷害到原地保留的樹木, 也理應在建築工事完成後, 在開發地點剩下的泥土空間裡, 補種合理數量和相同品種的樹木, 以作原有樹林的延續。

 

砍下來的木材, 如果現場有使用 “木材粉碎機” (Wood chipper) 的話, 可以在現場即時把它碎成木屑。  這些木屑可以留作日後作為減低 “泥土壓實” (Soil compaction) 的墊材, 或直接鋪在現存樹木帶上作為覆蓋物 (Mulch), 不須運走扔掉。  這種做法, 一則省錢, 二則環保, 三則施肥, 何樂而不為 ?

 

當建築工地裡的樹木去留問題, 在經過冗長的討論、 修改和審批後, 最後訂下來的方案, 便需要如實進行。  對樹木來言, 當砍的會砍、 該搬的會搬, 而需要保留的, 就要好好保留, 不應再有偏差。  所有處理和執行方法, 都理應由樹藝師詳盡的把它寫到投標書上面, 並處以嚴厲罰則, 嚴格執行。

 

由於本文主要是關注建築工地裡的樹木保育, 所以重點只放在如何妥當保存要保留的原有樹木; 其他的, 另文再談吧。

 

要妥善保護建築工地裡的原有樹木, 國際上會有以下做法:

 

1.   設立 “樹木保護區” (Tree Protection Zone, , TPZ)

 

主要採用一道堅固圍欄, 把原有的樹木種植區与建築工程區, 完全分隔起來, 讓原有樹木能夠完全不受建築過程的影響, 繼續在原地原土裡休養生息。

 

TPZ 一圍起來以後, 便有領空和領土權, 除了有了樹藝師的書面簽准外, 所有建築工事, 包括人員行動, 都不能進入 TPZ 的裡面, 而相關人員會每天對其作出巡查, 並登錄在案。

 

TPZ 的直徑, 國際上一般喜歡採用樹木的 總胸徑 x 12倍。  例如 TPZ 裡面有 3 棵 1 米 粗胸徑的大樹存在, 那 TPZ 的直徑是 1米 x 12 =  12米。  其他的以此類推, 有偏差的要有樹藝師的批准。

 

TPZ 主要用來保護原有樹木的樹冠和根部, 不會受到建築過程的傷害, 把最重要的樹冠部紛和主要根系保存下來, 也對珍貴的建築用地面積作出一個平衡考慮, 令雙方都可以各得其利, 創造雙贏。

 

2.   小心規劃工程用路和用地

 

盡量限制建築工地的車輛內用路只有一條, 進出口只有一個, 來避免車輛機器在建築工地裡到處亂跑亂闖, 把不應該壓實的泥土也一併壓死壓扁。

 

另外, 也盡量規範好非結構性工程用地的使用地點和面積範圍。  這裡包括木材垃圾焚燒區、 工程用料安放區、 剩餘水泥渣和化學廢料堆放區、 建築機器停放維修區等等。  這些地區的使用, 不是把原來泥土壓實壓扁, 就是把它永久污染, 以後難以再用來直接種樹。

 

如果設計容許的話, 會被機器車輛壓實、或被火燒水泥渣等污染掉的地點, 可以成為日後的永久道路或硬件結構。  這樣子是相輔相成, 可為日後結構的地基工程省點錢, 也令工地裡剩下來可以種大樹的泥土面積會更多,一舉兩得。

 

3.   減免臨時用地的泥土壓實

 

在規劃好工地內路使用和工事用地以後, 由於建築工程可能在施工期間發生千變萬化, 從而需要使用或臨時進入規劃以外用地 (不包括 TPZ。  TPZ 一經認定, 直至施工完結為止, 除非有樹藝師的批准, 否則不准進入!), 把那裡的泥土壓實 。  在此時候, 臨時用地需要作出臨時保護。

 

國際上的慣用手法, 是在臨時用地上先鋪上一層約 30 cm 厚的粗糙木屑層 (木屑直徑約 5 cm, 約 1 cm 厚), 然後再在木屑層上加鋪厚木板或塑料板作墊層, 平均分佈上方壓力。

 

有一點要提出的, 雖然木屑層加上墊板層, 可以分佈上方重量壓力, 卻不能完全防止由其所造成的下面泥土壓實, 只能作出減輕被壓實的程度而已。  要完全防止泥土壓實, 不在其上方經過或停留, 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當建築工程完成以後, 墊板層必須拿走, 木屑層的厚度也必須減低到 10 cm 厚以下, 這是為了防止樹木根腐病 (褐根病?) 的發生, 也可減免了雨水和空氣不能滲透到表面根系的可能性, 讓泥土能排水良好和透水透氣, 令樹木根系能健康發展。

 

4.   減低由於改變土面高度所帶來的影響

 

在建築過程中, 很多時候需要昇高或降低土面的高度, 來配合設計要求。

 

土面高度的改動, 會影響地下水的供應, 令長在砂質土有深根性的樹木, 可能因此而失去水源供應。  土面的加厚昇高, 會把吸收根壓扁窒息致死, 令大樹地上部的水份供應失去平衡, 令樹冠缺水而慢慢衰敗, 繼而招引病虫害入侵, 而不停打葯只能令樹體中毒更深, 直接倒塌斷枝為止。

 

國際上的妥協做法, 就是在 TPZ 的範圍, 建砌人工樹島 (Tree island), 一直至樹冠滴水線的下垂邊線, 把樹木和改土部部分隔起來, 將對根系的影響減到最低。

 

樹島的形狀, 要看根系的分佈而行, 最後可能變成不規則的形狀, 這由駐場樹藝師來堪察決定。  樹島底部必須排水良好, 泡水的話會招引根腐病 (褐根病?) 的發生, 結果徒勞無功。

 

5.   良好溝通

 

樹藝師是照顧建築工地裡面樹木的唯一專家, 其地位必須受到尊重, 必須列席於所有影響到工地樹木的會議, 及有發言權和決策權, 而不是成為 “橡皮圖章”。

 

樹藝師必須定時檢查建築工地裡面的所有樹木, 作出記錄, 和反映任何異常情況, 向上申報, 採取行動並作出改善。

 

樹藝師理應在建築工程展開之前, 舉辦 “工地樹木保護講介會”, 讓所有工程代表知道保護樹木的重要和方法, 解答所有疑難, 採取 “防犯於未然”。

 

建築工地裡受到損害的樹木, 其衰敗過程可長達幾年, 癥狀慢慢會逐步浮現。  在全部建築工程完成以後, 樹藝師應被續聘多幾年, 對保留下來的樹木作出定期檢查和報告, 確保樹木不會變成日後的公衆負擔, 或 “都市計時炸彈” 。

 

儘管樹木在建築工地上已經作出了千般保護, 由於各項工序的競爭進行,對現有樹木作出不為意的損壞, 還是時有發生。

 

當一有發現現存樹木受到破壞的話, 應該進行以下的處理方法:

 

1.   馬上進行樹木風險評估

 

當收到工地樹木受到損壞的報告以後, 樹藝師應該馬上到場, 重新評估此樹木對駐場人員和所有工序的安全性, 斷定有否即時危險, 這包括枝條斷落和根基不穩而導致倒塌的風險, 並馬上建議處理方法, 包括修剪、支撐或移除。

 

如果所導致的是潛在危險, 例如部份根系受到破壞、 短暫水淹、 火燒等等, 樹藝師理應把這些樹木列入重點觀察名單裡, 加密其巡查密度和檢視項目, 一有發現其有異常情況的話, 需要馬上施行補救方案。

 

2.   處理樹木地上部的創傷

 

嚴重的地上部創傷, 例如主幹折斷、斷裂等等, 是沒有補救方法, 唯一出路只能把它移除, 別無他法。

 

其他較為輕微的創傷, 例如分幹折枝、 樹葉掃落、 樹皮擦破等等, 全部都會招惹病虫害發生, 逐步形成潰爛; 而不停噴葯可能只會引起葯理中毒, 弄巧成拙。  折斷的枝條, 也不能用支撐或綑綁的方法接上, 因為完全沒有效果, 反而會增病虫害在傷口發生的機會, 因為那裡濕度較高。

 

正確修剪往往是處理樹木地上部輕度創傷的唯一手法。  剪的時候, 要把受破壞的部份, 例如折枝斷裂, 完全去掉, 一直剪到剛有休眠芽存在的活組織為止, 讓其發動水芽, 繼續生長。

 

3.   處理樹皮擦破

 

樹皮擦破, 通常會招引病虫害來產生腐爛或樹洞, 引致樹體結構出現弱點, 繼而發生枝條斷落或樹體倒塌。

 

坊間常用的噴藥保護方法, 既不能永久防止腐朽的產生, 而且多用了可能引起樹體藥理中毒, 或污染環境, 結果得不償失。  樹木傷口塗搽保護層, 會令塗層下面水份更充足, 令腐朽發展得更快。

 

國際上的通用處理手法, 是把破開的樹皮小心沿著傷口範圍環狀切掉 (Bark tracing), 讓傷口由 “創傷板隔化” (CODIT) 來自我修補, 別無他法。

 

對老樹病樹或大面積的樹皮傷口來說, “創傷板隔化” 不一定能夠項順利進行, 病虫害的發展可能會先走一步。  在這時候, 樹藝師要決定是否還要保留此樹, 定是進行移除; 這往往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決定。

 

4.   正常供水

 

沒有水, 任何樹都不能活。  無論樹木有否受到建築工程損壞, 對其根部正常供水, 是非常必要。

 

樹木唯一能夠大量吸水, 用來生長和發展的器官, 是根部而不是樹葉或枝幹。  經常使用洒水器只噴洒樹冠和枝幹, 可能會導致根系吸水不足, 更可能會招引各類的霉菌病的發生, 弄巧成拙。

 

樹木一般喜愛的澆水方法, 就是在其根系範圍內, 泡浸滿水後讓水慢慢滲下吸收, 做法有點模彷剛下了大陣雨的情況。  在泥土排水方面, 以大概每一小時能滲下 30 cm 水的土的排水量是最為理想, 但當然被壓扁或被改變過高度的土面, 可能不會達到如此要求。  在這時候, 可能需要考慮下述的排水改良方法。

 

5.   保存覆蓋物層

 

覆蓋物的好處很多, 例如泥土恆溫、保水保濕、降解供肥、減低泥面壓實等等。  不論樹木有否受到破壞, 保存一層 5 – 10 cm 厚的覆蓋物層在泥土上面, 從離樹幹的 5 cm 距離, 一直伸展到樹冠滴水線的範圍, 都是有益無公害的良好做法。

 

覆蓋物不鋪貼樹幹的原因, 是由於覆蓋物能保水保濕, 令長期受濕的樹幹會容易發生病虫害, 從而產生根腐病 (褐根病?)。

 

舖設覆蓋物層的厚度, 一般以不要超過 10 cm 厚為好, 又以採用粗糙厚切的 1 – 2 cm 直徑、 約 0.5 cm 厚左右的木屑為好, 太厚會防礙根系進行呼吸。  放在土面不直接碰接根系的覆蓋物, 一般不需要預先進行發酵, 採用新鮮木屑就可以。  但混到土裡面去, 与根系產生接觸的覆蓋物, 最好先進行腐熟發酵, 不然可能會影響泥土裡面的 “炭氮比” (CN ratio) 。

 

6.   對應泥土壓實

 

在建築工地里, 由於車輛和机器的使用, 泥土壓實是經常發生。  算是在泥面臨時鋪上木屑層和夾板層, 也不能完全防止下面的泥土不會被壓實壓扁。  完全避免人和机器經過土面, 是唯一有效的預防方法。

 

在土面被壓實後, 國際上一般會採取兩種的補救方法:

 

A.  土面垂直打洞 (Vertical mulching)

 

這方法是利用壓縮空氣槍 (air gun) 或机械鑽孔的方法, 從樹幹發根區開始, 平均的按照設計要求, 在土面既定的閒距, 打出一个約 5 cm 直徑、約 10 cm 深的氣孔, 然後再放進腐熟有機物、根菌胞子或其他材料, 去幫助泥土透水透氣, 和根系發展。 

 

請注意, 所打氣孔的數量和大小, 与泥土的被壓程度有關, 一般由駐場樹藝師憑經驗和現場觀察, 小心推斷出来。

 

B.  土面輻射狀開坑 (Radial trenching)

 

這種做法, 是採用空氣槍或高壓水槍, 從樹幹底部開始, 打出一條條的約 10 cm 寬和深的泥溝, 然後用已腐熟好的有機物或其他材料填滿, 作為幫助泥土透水透氣, 和根系發展。 

 

泥溝的數量和尺寸, 要由駐場樹藝師憑經驗和現場觀察來認定, 不能隨便猜測。

 

以上兩種方法, 均會破壞表土的部份根系, 决定採用与否, 要由駐場樹藝師來作出最後判斷。

 

7.  施肥事宜

 

對工地裡受傷的樹木来說, 不施肥要比亂施肥, 是安全的多。  如果是根系受到損壞的樹木, 再施肥可能會把根系燒壞, 令 “創傷板隔化” (CODIT) 無法進行正常修補。  無論是有機肥料也好、無機肥料也好, 最終都會變成無機元素, 令泥土液的濃度升高, 導致產生 “反滲透作用” (Reverse osmosis) 來把新根燒掉。

 

如果經過葉片測試和泥土含肥量測試之後, 發覺真的需要提供某些元素才能維持樹木的健康生長, 這時候的施肥也要盡量薄而輕, 又以使用全腐熟的有機肥, 或緩解的無機肥為好, 而且供水必須充足。

 

樹木本来就需肥不多, 光看山上的樹木生長就可知道, 不能与溫室裡面的草本植物相比。  樹木的過量施肥會招引根系病的發生(褐根病?), 投放氮素過多會吸引病虫害大量光臨, 結果是得不償失。

 

8.  持續監察

 

建築工地裡面的樹木, 無論是直接受到機械傷害与否, 在某個程度上, 都不多不少會受到建築工序的損害, 例如廢氣污染、地下水位改變、泥土原来排水能力改變等等。  這些影響可能需要數年之長才慢慢浮現出来, 而病蟲害的陸續發生或樹體健康漸走下坡, 均是其表現之一。

 

在建築過程完工以後, 樹藝師應被續聘多三到五年, 来持續監察完工後的樹木健康和結構安全, 直至樹木生長狀態完全穩定下来為止。

 

在這期間, 樹藝師應該定期的為所有的樹木作出檢查和記綠, 特别要對健康和結構安全產生了變化的樹木作出及時匯報, 以便採取合理行動。

 

樹藝師是整个建築工地裡保育樹木的靈魂, 其位置不能被其他行業所取代。

 

樹藝師在整个建築工程當中, 需要擔負以下角色:

 

1.  確保 TPZ 的操作正常, 區內樹木不受破壞。

2.  協助工程人員為了樹木保育需要作出的工序改變, 提供可行建議和補救方案。

3.  對受傷樹木作出監察, 提供指導建議, 包括修剪、移除等等。

4.  与設計、施工和管理单位保持良好溝通, 確保工程能夠順利完成。

5.  持續監察完工後的樹木, 令其變成增值資產, 而不是大衆負擔。

 

-----  完  -----

Back to Top
Enter your Infotext or Widgets here...